第一字体转换器

吴昌硕书法字体转换器在线生成器

吴昌硕书法字体
吴昌硕书法字体简介
  吴昌硕(1844—1927)字昌硕,号仓石、大聋等,浙江孝丰人。10 岁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刻印章,29 岁成家后出游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寻师访友,期间结识了诸如吴大澂、吴平斋、俞樾、杨见山、任伯年、蒲华等收藏、国学、金石、绘画方面的大师。31 岁后开始定居苏州,专注于篆刻、书法和绘画诸领域的研究,1912 年在 69 岁高龄移居上海,被公推为艺界领袖。吴昌硕是“清末海派四大家”,在 “诗、书、画、印”均由很高的造诣。 
      在书法方面,吴昌硕真、、篆、、行皆通,尤以篆书和行草最为擅长。因年幼就开始随父亲学习篆刻,他篆刻的文字吸收了石鼓、古币、瓦当和汉碑等,融会贯通,成为“石鼓篆书第一人”,也被首推为西冷印社第一任会长。他将篆刻的行笔、章法和古朴、浑厚的气息带入绘画中,形成了金石入画、雄浑苍茫、个性鲜明的独特艺术特色,以书法入画和追求金石气成为海派绘画最重要的特征。
  吴昌硕书法字体的特点是多在中锋用笔,笔墨味浓烈,字形和结构上均比较夸张和变形、章法富有变化。
  吴昌硕是进入《石鼓文》最深的书家,终生不弃。吴昌硕自己曾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可见《石鼓文》书法对其影响之大。也正因为如此,吴也为大篆创作之门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吴昌硕写《石鼓文》用笔浑厚、率意,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大而率意,前后呼应,使作品看起来前后连贯,气息通畅。使其既继承了《石鼓文》及前人的风格特点,又赋予了灵活的变化,使其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吴昌硕的篆书作品风格和前人邓石如等不尽相同,他不想前人写篆书那样文气,多给人以苍劲、老辣、古拙的感觉,使人感觉率意流畅而又不失金石之气。和邓石如写的《石鼓文》相比,有相似也有不同。他们都对原版《石鼓文》中字的结构进行了适当的拉长处理,但是吴对于结构的把握,空间的分布却更加生动和自然。章法上也不是那么平铺直叙,给人感觉错落有致也朴实自然。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的大篆书法字体给大篆的创作开启了一扇门。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寻找到了《石鼓文》这样一个碑帖经典,又坚持的一以贯之,加上自己的创新与突破,形成了一种开宗立派的独特风格,影响深远。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在《中国书法风格史》一书中说到“吴昌硕是一位全才的艺术家。在书法方面,他与邓石如、赵之谦堪称是在清代碑学风潮中涌现出来的三位精于各体的巨匠。他们在各自的书法美境界和形式表现技法上的新创造,都具有提挈时代的伟大意义。徐利明将吴昌硕《石鼓文》风格的大篆放在中国书法风格演变的过程中来分析,充分体现了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总体来看,对于吴昌硕《石鼓文》风格的大篆书法,历史上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意见。最为著名的事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过:“缶庐写石鼓,以画梅执法为之,纵挺横张,略无含蓄,村气满纸,篆法扫地矣。”吴昌硕的老师杨岘也说过吴的篆书结构过于拘谨,吴后来也正面的面对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自己的创作进行了修改。一件新的事物的产生必然会有正面和翻面的评价,一颗笃定的心也是创作突破的关键。 

    第一字体网还可以为您在线转换以下书法字体
  柳公权柳体书法字体简体
  王羲之书法
  柳体
  赵孟頫楷书
  欧体
  郑板桥书法字体
  褚遂良楷书
  邓小平书法字体
  八大山人书法字体
  鲁迅字体
  文征明书法字体
  复刻版清朝体字体
  兰亭集序书法字体
  沙孟海书法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