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提供的是正宗的
官方楷体GB2312 字体在线转换,与该字体差不多长得一样的还有
系统自带的楷体字和
方正楷体简体。
楷体字简介 在东晋铭刻书迹中,有少数“变态”书迹的体势是楷体书体。虽然在汉魏时期,
楷书已经用来写一些公文、书牍,但是东晋才出现了楷书墓志。比如《颜谦妇刘氏墓志》、《夏金虎墓志》、《孟府君墓志》(其中两方),这些楷书墓志都是士族的墓志。但是不难发现的是东晋的楷书墓志刻得都比较草率。因为按说刻志应当采用隶书,而由于各种突发情况采用楷书完全是“临事从宜”。这表明了在当时,因为楷体字是一种比隶书更加实用快捷的字体,才会被选作应急所用,而并非由于它端庄秀丽,极具规范。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可以看出,对于士族书家来说,书法只是生活的点缀、娱乐,或是说炫耀和标榜贵族门第的标记。他们并不需要追逐潮流,更不用以此作为进身的手段,因为他们就是潮流的引领者。也正是因此他们才不用附庸流行使得他们在书法创作中炳蔚凝姿,焕然生彩。高门名士之所以排斥寒门书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正如颜之推所讲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的“道”其中有一部分指的是对待书法的态度,即不用书法作为进身之阶。从今天来看就是不以功利的态度,不以前人为不可违反的真理,天真自然地进行书法创作,这也正是当年士族书家对待书法的基本准则。而诞生于那个时期,被士族发扬光大的楷书,自然最初的追求也涵盖在这个基本准则之中。
当今的楷书创作,最大的弊端在于为楷书而楷书,时刻注意着标准,形成惯性。拿最普遍的
颜真卿楷书来说,颜体的大概规律是横细竖粗,但是颜氏不同时期的字有不同的变化,同样一个帖子中也并非完全遵照这个规律。就好像哲学中常提到的一个命题,你可以说表是圆的,但不能说所有的圆形都是表。然而在书法中,落实到教学和创作,却往往死守着这样的概论不得变通。这恰恰违反了楷体字诞生之初那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气质,将它陷于了僵化的体制中,以至于窒息而死。最好的例证就是“馆阁体”的僵化形态。所以,郑燮曾有诗云:“蝇头小楷太停匀,长恐工书损性灵。”这话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士人的普遍心态。郑燮在早期为参加科举考试而专攻工整楷书,而在考中进士后就从自己性情出发来表现个性了。如其《城隍庙碑记》楷书,参合唐楷、
魏碑,打破方严而出现欹侧和伸展撇捺,真正给楷书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楷书史上取得了成功。
而在哲学上,“言意之辩”是魏晋玄学中一个重要的讨论题目。玄学家王弼通过《周易略例·明象》的四重推论得出了“言不尽意论”,这为后来魏晋书家好言“意”打下了理论基础。尽管“言不尽意论”实际上就是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但是他影响了魏晋书家对于书法创作的认知,并不将创作局限于单纯的“象”,而是“观其法象”,以抒发“言所不尽”为创作的最终目的。试问以抒发“言所不尽”为审美趣味在实践中诞生和完善的楷书,又怎么会有言所能尽的规范条例?追本溯源可以看到,楷体字作为正书诞生时是充满了活力与意趣的,它代替了旧的书体,一扫前者的不便,又能够抒发魏晋士族心中各种的“意”从而才在历史上生根发芽,那么为什么当它从“正体字”发展为今天的“楷体字”时,反而丧失了开始的生命力,而且在创作的范围上远远地输给了它曾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历史上代替过的隶书呢?这些问题还留待探讨。
第一字体网还可以在线转换以下相关的楷体字体:
楷体字转换器
方正楷体简体 华文楷体转换器 颜真卿楷书
柳公权楷书
赵孟頫楷书字体
褚遂良楷书
田英章楷书 小楷字体 由纪叶太楷书体
汉字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