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唐代张怀瓘《十体书断》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初为衙县狱吏,被囚于云阳狱中,费了心思,损益大小篆为“隶书”三千字,秦始皇善之,因邢狱文字繁多,
篆字难成,及用“隶书”为隶人佐书,故称“隶书”,秦代的隶书,至今尚未见其遗迹。从汉代初年的书法遗迹来看,字体近似
小篆字体而无挑法,(东汉以后的隶书开始有边缘撇捺、名为挑法)秦代,虽然“隶书”只用于邢狱,但隶书比小篆简便易写,在其他方面也逐渐使用,甚至有的篆隶混合杂用。事实上隶书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隶书发展到西汉,由于隶变的完成,宣告了感言字的终结和今文字的发端。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全面成熟,特别是晚期隶书作为新的书体,“纯度”得到空前提高,汉武帝时设立了太学、广兴教育及强行推行法律,“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之”。这对隶书的纯正规范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从
书法艺术字体的角度看,西汉中期的隶书它具有“八分”的法度。这些特征都可以从河北定县四十号汉墓出土的《古佚书》和汉简等考古资料中得到证实。隶书到西汉成熟的主要标志。一是考古发现的资料文献证实;二是近世以来历年出土的大量汉简书数字;三是为数极少的刻石等实物代表,如《五凤二年刻石》。
隶书在东汉晚期得到如此全面发展,特别是到了灵帝时,鸿都门学的成立,文人志士将书法艺术的修炼作为进身入仕的手段,更刺激了隶书作为书法审美对象的独立形态得以发展,并倍受重视,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有纤劲精整的《礼器碑》,有华美庄重的《华山庙碑》,有飘逸秀丽的《乙瑛埤》、圆润的《
曹全碑》,有朴茂厚重的摩崖《阁颂》,有方劲高古的《西狭颂》,有宽薄奇纵的《石门颂》,东汉的碑刻标志着隶书的辉煌,并继续向前发展。
17世纪中叶,清中后期,隶书进入了第二个繁荣期,呈现出名手众多,隶书多样的创作局面,据记载,清代善隶书者不下300余人,清代隶书的高度成就对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原因:文字学研究为隶书创作兴盛奠定了文化基础。还有“碑学派”书法理论的提出,建立新的书法审美观念。王时敏隶书追秦汉,榜书八分为近世第一。他与郑簠、朱彝尊并称为“清初三隶”。还有诸多大家名人,他们的隶书代表了清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具有时代新意,对隶书发展以至整个清代书法产生巨大作用。
第一字体转换器还可以在线转换以下相关隶书字体:
古风字体转换器 唐隶繁体 角隶在线转换 方正古隶繁体 硬笔隶书转换器 叶根友蚕燕隶书